8月12日,由新华社“中国名牌”精心打造的文化探访节目《馆长带您品味中华》第三期《陕西历史博物馆篇》,在新华社客户端首发。
新华社“中国名牌”特约主持人艾诚与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庞雅妮等专家深度对话,旨在揭开这座“古都明珠,华夏宝库”藏着的文明密码,让流淌千年的历史回响唤醒心底的文化自信。
一眼千年:文物里的盛唐开放基因
“地下文物看陕西——这里是十四朝古都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站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风建筑群前,艾诚道出了这片土地的厚重。
作为2025年第一季“中博热搜榜——全国博物馆百强榜”第三名,陕西历史博物馆以“一眼看尽五千年”的美誉成为文化顶流,“陕西古代文明”“大唐遗宝”“唐代壁画珍品”三大展览深受大众欢迎。
艾诚与庞雅妮展开深度对话 陕西历史博物馆供图
而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王牌”,当属这批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考古发现之一”的“大唐遗宝”。大唐遗宝全面展现辉煌灿烂的盛唐文明。“如果不研究这批东西,你真的不知道唐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了什么高度。”庞雅妮说。
步入“大唐遗宝”展厅,何家村窖藏珍品——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散发着光彩夺目的鎏金光泽。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展览部展览管理科科长田卫丽介绍,这件银壶壶身两侧饰有的舞马仿照北方游牧民族皮囊壶造型捶擛而成,却带着独属于盛唐的雍容华贵。“它充分反映出唐王朝时期,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间的文化交融。” 田卫丽说 。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陕西历史博物馆供图
作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馆藏珍品,唐三彩载乐骆驼俑以多元文化交融的生动造型,成为展现盛唐气象的标志性文物,是观众参观“打卡”的必选项。其驼背上七位乐师手持琵琶、排箫等乐器,既有中原雅乐风骨,又有西域胡乐灵动。
“唐三彩指的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多彩釉陶器物,‘三彩’并非只有三种颜色。”田卫丽介绍,乐师来自中原地区,手持乐器部分来自西域——这正是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的缩影。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唐三彩载乐骆驼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供图
镶金兽首玛瑙杯、鎏金双兽纹银碗等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皆具有西域风格。这些文物印证着“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的诗句;丝绸西出阳关,葡萄沿驼铃东来,胡商与士子在西市交换商品与思想。
文化顶流:和而不同铸就中古世界明灯
为何大唐能成为“中古世界的明灯”?庞雅妮给出答案:“那个时代,长安城聚居百万人口,多元文化汇聚,外国人可做官,女性风貌开放自信,物质与精神文明均达古代世界巅峰。”
而这份气象的背后,是深刻的文化逻辑。“一是对魏晋南北朝四百余年多元文化的整合,二是对丝绸之路异域文明的兼容并蓄。”庞雅妮表示,这种专业上说的“折衷主义”(和而不同)与“世界主义”(有容乃大)的精神,让长安成为当时最大国际都市——西市的胡商、鸿胪寺的使节、国子监的留学生,共同绘就“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景。
“博物馆是文化的殿堂,这里留存着历史最真实的物质见证,更守护着文明的火种。历史的意义从不只在于回望过去,更在于启迪当下与未来。”庞雅妮表示,这些文物见证的文化共鸣,为当下的传承创新提供了范本。
薪火相传:让文物照亮未来的路
1959年,注定是与盛唐文明对话的特殊年份。这一年,唐三彩载乐骆驼俑在西安西郊出土,震撼考古界;也是这一年,中华酒品牌应运而生,以佳酿礼遇四海宾朋,六十余载砥砺前行,见证了民族发展的诸多重要时刻。
从携手大型文化综艺“登场了”系列IP,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对话丝路文明,到以文化出海献礼中法新甲子,联合新华社《环球》杂志发起中法特别对话,助力中法文化交流,中华酒坚定做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此次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华酒与鎏金舞马衔杯银壶等文物相遇,在时光沉淀中,再次以醇香佳酿碰撞出文明互鉴的火花。
作为节目的战略合作伙伴,中华酒持续以守护文化为纽带,让更多的文化遗产“活起来”,而《馆长带您品味中华》这档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为内核的节目,也将继续走进全国博物馆,在文物故事中挖掘文化自信,诠释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深刻内涵。
(注:嘉宾采访对话的内容来自于《馆长带您品味中华》第三期)
来源:中国名牌网